足三关节融合术简介
足三关节融合术是指跟距、跟骰、距舟3个关节的融合手术。术后踝关节仍保持有活动度。手术目的是稳定足部关节,矫正畸形,并恢复其功能。
进行足三关节融合术手术步骤时,首先将患者置于侧卧位,健肢在下屈曲,病肢伸直,并在足下垫沙袋,以保证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接着,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使用外踝弧形切口,前端起自舟骨前面,后端绕过外踝后缘,以显露三关节。
足的畸形会引起邻近骨与关节的继发性畸形,如膝内、外翻及胫骨旋转性畸形。这些畸形应在术前先予以矫正,才能使足畸形得到正确的矫正。如不能在术前矫正,也应安排在术后短期内进行,以不影响三关节融合术的效果。在踝关节不稳定时不适宜作单纯的三关节融合术,须加行踝关节融合,否则术后会再发畸形。
通过将肩关节固定于功能位,可以借助肩胛胸间的滑动改善上肢功能。最后,先天或后天性脊柱畸形(如半椎体、脊柱侧凸、腰椎滑脱等),为了预防畸形的发展,早期可施行椎板融合术。在畸形矫正后,亦可施行关节融合术,以确保脊柱结构的稳定性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距骨骨折的损伤与诊断
1、距骨骨折脱位距舟关节畸形的诊断,通常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依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症状以及X线平片(包含正位、侧位及斜位)分析,即可作出诊断。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踝关节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受限,其中压痛点主要集中在踝关节下方。这些症状与骨折部位及骨折线的走向相一致。除距骨后突骨折外,患者在负重功能上多会受到影响。
2、距骨骨软骨损伤通常位于距骨滑车的后内侧或前外侧。Berndt和Harty等学者的传统观点认为前外侧损伤与外伤关系密切、症状重,预后不佳;而后内侧损伤和外伤无关,症状轻,预后良好。
3、骨折原因距舟关节畸形:距骨骨折通常是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或直接暴力压伤所致。这些外力作用导致距骨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挤压,从而发生断裂。骨折后果距舟关节畸形:由于距骨有70%为关节面,仅有少部分骨头与血管相通,因此距骨骨折后出现坏死的几率较大。骨折后,血液供应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距骨缺血性坏死。
4、图3距舟关节畸形: Sneppen骨折分型剖析/ 骨折分界线的判断至关重要:外侧骨折线位于距骨外侧突前方时,即可判定为颈骨折。距骨后突骨折,源自跖屈力量的集中,内侧结节骨折则多见于背伸-旋前的暴力,往往伴随其距舟关节畸形他组织损伤。诊断与影像学检查在距骨骨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高能量伤情常常伴随复杂的影像学表现。
马蹄内翻足病理改变
1、马蹄内翻足的畸形包括: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下垂。骨骼变化:早期仅限于距骨,相继跟骨、舟骨及骰骨发生改变。关节变化:严重者距骨头与舟骨相应脱位。肌肉与肌腱改变:小腿各组肌群发育较差,处于萎缩状态,以足内、后、跖侧挛缩。
2、[解题思路]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围绕着距骨为中心发生的跗骨间关节内收,主要是距舟关节的内收、跖屈、旋后。症状体征:1)僵硬型:畸形严重。踝与距下关节跖屈畸形明显,距骨跖屈,足跟似乎变小,乍看似无足跟而呈棒形,故又称棒形足。跟腱挛缩严重。从后方看,跟骨内翻。
3、马蹄足可以发生在单足或双足,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足的肌腱和韧带发育出现故障,未能与足部其他的肌腱韧带的发育保持同步,并且这些肌腱和韧带将足的后内侧牵拉向下、足向下向内扭转,使得足部的各块骨头处于异常的位置上,导致足部内翻、僵硬,并且不能回到正常的位置。
4、新生儿足内翻 新生儿足内翻与先天性马蹄足外观相似,多数为一侧,足呈马蹄内翻但足内侧不紧,足可以背伸触及胫骨前面,经手法治疗1~2个月可完全正常。
5、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应根据骨与软组织的病理变化、畸形种类和程度、以及年龄而决定 治疗。治疗越早越好。手术选择术式:软组织松解术:适用于6个月-2岁婴幼儿的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或治疗后复发者;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曲新涛 肌腱转移术:越早越好。
用户评论